欢迎进入合肥金脑人光电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官网!

栏目导航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551-65390840 65390841
手机: 13956941063(李经理) 13515659964(杨经理)
邮箱: jnr@hfjnr.com
地址: 合肥市高新开发区天达路华亿科学苑E座三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甲襞微循环检査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浏览: 发布日期:2018-07-05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全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届全军
微循环学术会议专题报告
甲襞微循环检査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刘育英
我国微循环观察在临床上的应用从1960年代开始至今有30多年,从甲檗、球结膜微循环观察已发展到口唇、舌、宮조颈粘膜、阴茎头、皮肤等多部位、多种方法的观察。但开展最多最普遍的临床微循环检査还是甲檗和球结膜。甲襞微循环是反映人体微循环的窗口,检查无损伤、能观察到人体徵循环的变化方法简便。自它在临床各科开展以来,在观察方法、指标等方面已逐步开乡城自己的特点,在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救冶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微循环检査为临床各种疾病的防治、对疾病发展趋势的估价和指导临床的治疗均有重要参考意义。因而甲檗微循环的检査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域市及各地区医院开展越来越普遍,但在开展临床微循环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些可是题,在这里提出以供参考。
甲襞微循环
 
1.临床微循环观察指标各异
1970~1980年代伈临床微循环检査的观察指标多少不少则7~8项、,多则10多项,大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使用的仪器也比较简陋,观察方法及对指标的判判断也不同。由于观察指标不统一,论文报告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虽然从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报道以来来甲檗微循环观察指姣为规范,但作者对指标的判断和记录也各不相同,我们从杂志上看到的有关甲檗微循环观察结果的报告,对管袢形开羏态、流态有各不相同的描述。
1.1血流状态的描述
对血流状态的判断有的用田氏的血流速度的七级分级法,有的则用点线流、线流、团流、团聚流、絮状、粒状、泥流、血流迟緩等描述。
1.2管袢形态的描述
对管袢形态的描述有按发夹、交叉、畸形等区分,也有用粗大、细长、张力形扩张形痉挛形瘀滞形渗出形或者枝生、莱花、鹿角、弯曲状、8字形、纽绞开、乳头状、尖形、?号形等。
1.3以出现率表示
有一种采用数量或出现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方法,如:流态异常发生率、乳头波纹状出现率、畸开半发生率、孚乳头下静脉丛出现占百分数、输入枝变细或输出枝增粗占比例多少等等。
由于表示方法不同同,则同一种疾病状态下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同,各研究之间间的观察结果难于进行比较。因此有必要统一观察指标,规范观察结果和报告,便于结果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临床微循环的深入和提高。
2微环综合定量评价
2.1综合定量评价的提出
国內临床微循环研究较多,又没有较合适的检测方法,要准确判断评价微循环状态及变化的程度,既是微循环观测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病情、辅助诊断、配合治疗、估计预后的基础。如何研究制定微循环客观、准确、全面综合的评价方法是临床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广大微循环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早在1960年代以来,国外有8位作者先后用积分的方法评价微循环的改变。1977年 Elliott在血管硬化与球结膜微循环攻变的天系中,把微循环的变化分为7级,正常为0)细动、静脉泥流、淤血05,血管扭曲、扩张、微动脉瘤、动脉走行不规则各1分,共5分。 Maricq、 Loyal、 Outman等也对毛细血管改变进行半定量评价,但仅限于管袢的积分,因此观察指标不够全面。
1984年田牛及其研究小组参考了国内外有天的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综合定量评价加权积分方法,该方法选用16项指标,由定性的指标转变成定量的结果来评价微循环变化的程度,把微循环观察的指标分为三类,类可敒精确咧量的指标,如管径和血管数等第2类为随机出现的指标如管袢开、乳头下静脉丛、白微栓等等:第3类不能精确定量、只能以轻、中、重程度变化划分的模恉标,如红细胞聚集、渗出等指标。上述指标经过量化即根据指标的病生基础和临床意义划分等级给于相应分值,应用数学理论,把量度归一,进行数学的统一处理,得到定量的数据。这种处理方法,完全符合Cho1 amnezhalk层次分析的理论,因此从方法到理论基础都是可行的。
2.2综合定量的评价方法的应用
加权积分法推出后,临床微循环工作者广为采用,文献献检素1990~1995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徴循环学术交流的有天甲檗微循环检查的478篇论文中,用加权积分方法的占51.3%(附表)。
加权积分法从1984年推出以来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和地区各大医院推广应用,根据加权积分法计算出几种榊疾病甲檗微循环形开态、流态、袢周及总积分之间的关系,大多疾病枳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表明微循环的改变与病情的发展有密切的天系,病情越重.微循环改变越严重.积分越高,说明加权积分法确实反映疾病状态下微循环的改变对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分析、配合病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有的作者把积分值作为予预測妊高症病情变化的杬柯准.或或把枳分值作为区分病情的界线线,或作为某些疾病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这都说明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确实为临床微循环检査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手段,在推动甲檗微循环观察的定量化和规范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寻找一套完善的微循环鉁断枦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2.3   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的问题
2.3.1微循环定量评价的困难:临床微循环观测指标的多样性,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因素,一个指标多种变化,如管伴形状态.一个手指的甲檗中几十个管袢态各异,流态有快有慢,难难以确定其变化的程度。
指标性质不同,有定量的指标如管袢数、直径径、长度等,也有定性的指标如红细胞聚集程度、管袢状态等。不同同指标改变的意义不同,同一指标不同改变程度意义也不同这些都是徵循环观测不易处理的原因,解决好上述几个问是题是评价方法好坏的关键。
甲檗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比ELot、 Maricq等的观察指标全面,指标的权值和分植的选定经过几种方案的比较基本是合理的,但仍有些不足,有的作者也提出一些建议,应选恰当的时间进行专题讨论。综合定量评价是微循环研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随着科学发展自然要不断更新。
2.3.2综合定量评价实施中问是题:综合定量的评价是对已有结果的处理,相当于统计处理、它不能代替或改变观测结果,因此要提高对观察指标判断的准确性。指标判断不准确也会造成結果判断的差别。
应用综合定量评价,要有量的结果,也要有具体变化的描述,分值的大小表示微循环变化的程度。在检査报告或在论文报告中不能只用分值表示,仅用积分值不足以表示微循环变化的具体内容,是对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的简单化使用,因此还应把微循环的主要改变用文字来表达,才能使方法规范化并有可比性。
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推出后,有些作者提出了宝贵的修
改意见有的还提出手指甲檗微循环94*上海简易标准的加权积分法和临床甲檗微循环观察指标与病情和程度记分法这无疑对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的推广应用,为加快我国临床微循环检査实现定量化、规范化起到枳极的作用。
3甲微循环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微循环变化在疾病中的意义一直为许多人所关心,也
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想要回答的可是题。30多年来,国內微循
环工作者都致力于寻找微循环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天性,试图通过不同疾病的微循环变化找出它们的特异性,微循环工作者几平把与所有微循环有关的疾病及能收集到的有天病例均进行了观察研究。从1983年到现在,从杂志及专业会议发表的有关甲檗微循环的论文达(00多篇,涉及到正常及各病种的观察:对新生丿儿到儿童,从青年到中老年甚至百岁老年人:从内、外、妇、儿到中医的表里阴阳阳:从气功到理疗,由红外到微波,由平原到高原,寒伶到缺氧,甚至吸烟饮酒等还有其它未统计到的,约百余种病症进行过甲檗微循环检査分析。同病症的观察,都认为微循环的改变与人体的健康状态及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微循环改变与疾病之间特异性的变化仍未见报道,但是某些疾病的甲檗微循环变化特征的特殊性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例如硬皮病。
硬皮病的甲檗微循环变化有它的特殊性,即甲檗管袢明显增大,管袢反复出血且数量多。根据有关文献的报道硬皮病的病人甲檗管袢增大约占97%,管袢周围出血达98%,一些作者也报告了同样的结果。在其他病种中尚未出现类似现象。国外对硬皮病甲檗微循环的硏究也较多,他们也把微循环的改变及评分作为诊断与区分硬皮病的依据。Carpentier用甲檗微循环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统,对甲檗毛细血管表面积及密度进行测量,结果认为对硬皮病诊断的感性高达I009%,因此甲檗微循环在硬皮病的诊冶方面显示有重要的地位。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微循环检査在分析病情、辅助诊断、配合治疗、估计预后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临床中中的意义仍是微循环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可是题。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各种病症进行微循环观察,得到不少有关微循环改变与疾病之间的天系的认识,但对某些微循环改变的病理意义研究尚不多,尚未能很好地解释徴循环改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微循环某些指标改变的病理生理意义及与疾病天系的探讨,加强甲檗与脏器微循环天系的研究,开展微循环与其他学科相关性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深入探讨微循环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分析病情、辅助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使微循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微循环杂学 杂志
                                                                                     1997年第七卷第\期